“腐秆菌”使用效果回访

2011-12-01

2008年4月,我司住辽宁业务代表和凌源县经销商共同对使用腐秆菌的用户进行了回访,接受访问的群众一致认为,腐秆菌是一种使用简单、节约成本的好产品,具有提高地温、强状叶片、防病治病、增加产量的多种功能。都表示,今年继续施用腐秆菌。

据了解,凌源县大棚以种植黄瓜为主,近几年普遍使用秸秆生物发酵技术,以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强棚内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目前该市场上共有四个厂家的秸秆生物发酵菌种,腐秆菌去年在凌源县共施用大棚3000座,占到同类产品的75%。

宋杖子镇二十里堡村高杖子组王银说,他70米棚去年用了4瓶腐秆菌,到现在(4月20日)黄瓜已经卖了24000元,比同品种没使用秸秆生物发酵技术的多卖了3000元,而且霜霉病一点没有,他今年还要用腐秆菌。

宋杖子镇哈拉海沟村姜凤祥说,他去年也施了腐秆菌,到现在他的68米大棚黄瓜卖了24500元,每米平均350元,比往年多收入10000多元,而且还节省了成本,往年光土粪就要花1000元,今年菌种和土粪加起来才600元。

宋杖子镇侯杖子小区吴振说,他的62米大棚黄瓜因为施用了腐秆菌,到现在已经卖了22000元,每米将近400元,比往年强多了,也比没施腐秆菌的同样大小、同品种的多卖了10000元。他周围很多大棚都施了腐秆菌,效果都很不错。

三家子镇天盛号村四组暴凤洲说,腐秆菌管大事了,他80米的大棚黄瓜前年卖了12000元,去年才卖了5000元,今年因为施了腐秆菌,到现在已经收入了23000元,也比没施的多收入了将近一倍,他那片的大棚80%都施了腐秆菌。

沟门子镇老爷庙村前龙沟组李海龙的做法最能说明问题,他有55米和60米两个大棚,种相同品种的黄瓜,当时秸秆不够用,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里,他给55米棚用了秸秆生物发酵技术,用了腐秆菌,60米棚还常规种植,结果55棚卖了17000元,60米棚才卖了7000元,整整相差了10000元。他说腐秆菌真是好使,不光是产量提高了,白粉、灰霉、霜霉一点没有,而且瓜秧好、结果多、瓜条直、膨瓜快。

沟门子镇北沟村大牛圈组刘清彦说,用腐秆菌做菌种的秸秆生物发酵技术简直太神奇了,不仅提高地温和棚温,叶片有光亮,最重要的是瓜条直,能卖一流价,和没施这种技术的差别太大了,光他周围就有20多户施用了秸秆生物发酵技术,用的菌种都是腐秆菌。

沟门子镇双庙村东队白玉琢说,他施了腐秆菌,结果黄瓜比周围长的都好,往年一次摘五六十斤,最多也就七八十斤,今年最少120斤,最多达到300斤。


相关链接:

科学家强调:改良土壤是解决粮荒之本

[美联社华盛顿5月9日电]生物科学和传统的杂交技术已经提高了粮种的品质,现在人们要解决的是培育种子的土壤问题。

在种子变得越来越优良的同时,全球土壤却越变越糟。人们开始忍饥挨饿。科学家们说,如果要把这个世界从全球粮食危机中解救出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改良土壤。

全球土壤情况正在日益恶化,五分之一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世界资源研究所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日益变贫瘠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大约六分之一,有些科学家更将此视为一场慢性灾难。

据一个全球农业组织2008年3月发表的一份报告,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有近259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已经出现严重退化的现象。专家们认为,目前粮食危机大部分是市场投机和囤积行为所致,但除了经济因素外,农作物病虫害,尤其是土壤恶化也是原因之一。

十几年前,通过农作物品种优化,全球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这在当时被称为绿色革命,有人认为,全球人吃饭问题从此得以解决,但培育只是整个问题中较容易的部分,更关键的改良土壤工作被忽视了。

世界粮食奖获得者汉斯·赫本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良土壤,再好的种子种在沙漠和石头中也无法生长。”

赫伦是国际农业科学与技术促进发展评估署主席之一。该机构的科学家在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资助下进行农业研究。上个月,该机构发表了一份长达2500页的报告,强调改善耕地土壤的重要性。

哥伦比亚大学热带作物负责人佩德罗·桑切斯说,土壤问题是农业科学家失败的一个重要例证。(据2008年5月10日《参考消息》)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无限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