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化地讲“菌种提纯复壮”

2012-06-27

微生物是一个神秘世界,不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难将其描述清楚,即使你掌握了丰富的微生物知识,也不敢保证就能将你掌握的知识传递给他人。作为微生物肥料(菌肥)行业十几年的从业者,以前在给农民讲课时,自以为掌握微生物和菌肥知识很多、很深,“对付”农民和经销商肯定够用了,讲课时总是喜欢描述菌种的概念、形态和功能,也喜欢引用一些专业术语,但往往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农民、经销商却听得索然无味。

我们公司真正的讲课高手,总是善于用形象化的、通俗化的比喻把菌肥知识讲授给农民或经销商,农民和经销商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从“高手们”那里得到了启发,就试着用这种方法讲了几次课,效果果然不错。例如在讲到我们微生物肥料的一个关键技术——菌种提纯复壮时,就用了农民种玉米的例子。都知道,玉米种子只能一次使用,第二年就得购买新种子,如果重复种植,产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绝收。象玉米种子一样,菌种在重复使用后其活性也会降低,长期使用后还可能产生变异,失去应有的功能。在每次使用后,将其中活性、形态最完好的菌种分离出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让它回复到试管菌种的状态,就保证了这种菌种应有的功能,也才能保证菌肥功能的持续性,否则就会一代不如一代。菌种提纯复壮在菌肥生产中是一项关键技术,很多不掌握提纯复壮技术的菌肥企业,产品效果就不可能有持续性,正如一位对菌肥长期研究的经销商朋友总结的那样,目前菌肥市场的突出特点是新企业和新品牌多,这些新品牌往往是第一年不错、第二年还行、第三年就根本看不出效果,所以很快被市场淘汰。这种现象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菌肥企业不掌握菌种的提纯复壮技术。以前讲这项技术时老觉得很费劲,农民还不买账,用了这种比喻后农民觉得很形象,容易接受也容易记住,自然就认可了德龙菌肥技术的先进性,从心理上把具有17年历史、“老字号”的西安德龙和只有两三年甚至一两年历史、新的菌肥企业有了区隔,同时也让农民朋友明白了品牌持续性靠的是技术支撑。  (张万里)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无限互联